Thursday, September 21, 2023

普覺禪師給居士的信

《首楞嚴經.卷五》:

 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;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。

 

《大慧普覺禪師語錄.卷二十二》

https://cbetaonline.dila.edu.tw/zh/T1998A_022

 

示妙智居士(方敷文務德)

 

從上諸佛諸祖,真實為人處,先教立決定志

  所謂決定志者,決欲此生心地開通,直到諸佛諸祖無障礙大休歇大解脫境界。

無決定之志,則無決定信矣。

佛不云乎:信為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法。

又云:「

  信能增長智功德,信能必到如來地。

  如來地,即大休歇大解脫境界是也。

 

在昔,歸宗拭眼禪師,

曾有僧問:如何是佛?    宗云:我向汝道。汝還信否?

僧云:和尚誠言焉敢不信。宗云:只汝便是!

僧聞宗語諦審思惟,良久曰:只某便是佛,却如何保任?

宗曰:一翳在目,空華亂墜。

其僧於言下忽然契悟。

 

這僧初無決定信,聞歸宗直指之言,猶懷疑惑,欲求保任,方能自信。

歸宗老婆心切,向他所乖執處,以金剛王寶劍,用事劈面便揮。

這僧方在萬仞崖頭獨足而立,被歸宗一揮,始肯放身捨命。

 

又羅山法寶大師,

嘗致問於石霜普會曰:起滅不停時如何?

石霜云:直須寒灰枯木去,一念萬年去,函蓋相應去,全清絕點去。

羅山不契,復持此語問巖頭。

問聲未絕,被巖頭震威一喝!曰:是誰起滅?

羅山於言下大悟。

 

又教中說:「

  菩薩修行,從初地入第八不動地,為深行菩薩,難可知無差別。

  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,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,所不能及。

  離諸諠諍寂滅現前,乃至入滅盡定。

  一切動心憶想分別,悉皆止息。

    謂從初地至菩薩第八不動地,即捨一切功用行,得無功用法。

  身口意業念務皆息。謂不起第二念。」

 

又怕人理會不得,更引喻云:「

  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,為欲度故,發大勇猛施大方便。

  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寤,既寤已所作皆息。」

 

菩薩亦爾,

  見眾生身在四流中,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。

  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,既至此已,一切功用靡不皆息。

  如生梵世,欲界煩惱皆不現前,住不動地亦復如是,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。

第八地菩薩

  佛心、菩薩心、菩提心、涅槃心,尚不現起,況復起於世間之心。

  世間心既滅,寂滅心即現前。

  寂滅心既現前,則塵沙諸佛所說法門一時現前矣。

  法門既得現前,即是寂滅真境界也。

 

得到此境界,方可興慈運悲作諸饒益事,是亦從決定志、乘決定信,成就者也。

  若無決定志,則不能深入如來大寂滅海。

  無決定信,則於古人言句及教乘文字中不能動轉。

 

如六祖大師,為江西志徹禪師說常無常義。

問祖曰:弟子嘗覽涅槃經,未曉常無常義,乞師慈悲略為宣說。

祖曰:無常者,即佛性也。有常者,即善惡一切諸法分別心也。

曰:和尚所說大違經文。

祖曰:吾傳佛心印,安敢違於佛經?

曰經說:「

  佛性是常,和尚却言無常。

  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,和尚却言是常,

  此即相違,令學人轉加疑惑。」

祖曰:涅槃經,吾昔者,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,便為講說,

  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,乃至為汝終無二說。

曰:學人識量淺昧,願和尚委曲開示。

祖曰:「汝知否?

  佛性若常,更說甚麼善惡諸法?

  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,故吾說無常,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!

 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,即物物皆有自性,容受生死,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。

  故吾說常者,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也!

  佛比為凡夫、外道執於邪常;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,共成八倒。

  故於涅槃了義教中,破彼偏見,而顯說真常、真樂、真我、真淨。

  汝今依言背義,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,

  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,縱覽千遍,有何所益?」

此亦禪師決定志中,乘決定信,而感報祖師決定說之一也。

 

又記得"楞嚴"看楞嚴經「至知見立知即無明本,知見無見斯即涅槃」處。

不覺破句讀了曰「知見立,知即無明本;知見無,見斯即涅槃」。

沈吟良久,忽然大悟;後讀是經,終身如所悟,更不依經文。

此亦決定志中,乘決定信,依義而不依文字之一也。

 

妙智居士,有決定志,而乘決定信,於此一段大事因緣。

  矻矻孜孜,以徹證不疑為決定義,但未得噴地一下耳!

  因以此軸求指示,故引祖師為志徹禪師、巖頭為羅山、安楞嚴破句讀楞嚴經悟道。

  數段葛藤,且作他時噴地一發之契券云耳!

 

手記__傅大士.法身頌

FB (09/20/2023)【金剛經】Star Lucky

請問各位前賢大德,誰對禪詩有深入證悟,有首詩

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

小弟對這首詩參不透,可否慈悲開示

 

小白說:又不是只有您參不透,我也參不透!

.

法身頌:

  步行騎水牛,空手把鋤頭,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。

  有物先天地。無形本寂寥。能為萬象主。不遂四時凋。

由南北朝傅大士所作《善慧大士語錄.卷三》

這頌由來甚久,廣為大眾所知。學子多有參詳,譬如:

.

松源崇嶽禪師語錄

『僧問雲門大師:"如何是佛?"。門云:乾屎橛。』

此意如何?

答云:鷓鴣啼處百花香

乃云:

  空手把鋤頭--蚊子上鐵牛。

  步行騎水牛--黃河水逆流。

  人從橋上過--猛虎當路坐。

  橋流水不流--佛祖是仇讎。

.

《兀菴普寧禪師語錄》

有僧出問云:空手把鋤頭,步行騎水牛,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。意旨如何?

師云:金剛杵打鐵山摧。

進云:如何是空手把鋤頭?師云:千聖難摸索。

進云:如何是步行騎水牛?師云:覷著則瞎。

進云: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。又作麼生?

師云:却較些些子。

乃云:

  有句無句,如藤倚樹。樹倒藤枯,句歸何所?

  須知言詮不及描貌難成

  溈山笑裏有刀,遂致叢林話覇。

  恁麼恁麼。大難大難。纔有一絲頭,便有百絲頭。

  獅子一滴乳,迸散百解驢乳。

  然雖如是,添得溈山笑轉新。

.

雲門匡真禪師廣錄

舉傅大士頌云:空手把鋤頭,步行騎水牛。

師云:是爾從向北騎一頭水牯牛到這裏?

乃拈起拄杖云:不見道,千頭萬頭,到這裏,但識取一頭!

.

續傳燈錄

杭州淨慈自得慧暉禪師。

舉傅大士法身頌云:

  空手把鋤頭,步行騎水牛,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。

雲門大師道:諸人東來西來南來北來,各各騎一頭水牯牛來。

  然雖如是,千頭萬頭,秖要識取這一頭。

師曰:雲門尋常,乾爆爆地,錐劄不入,到這裏,也解拕泥帶水。

  諸人秖今要見這一頭麼?

  天色稍寒,各自歸堂!

.

大慧普覺禪師語錄

僧問:空手把鋤頭,步行騎水牛時如何?

師云:鱓魚走入油甕裏。

進云:將謂胡鬚赤,更有赤鬚胡?

師云: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。

進云:只如傅大士向魚行酒肆裏接人,未審和尚向甚麼處接人?

師云:向一切處接人。

進云:未審接得幾箇?

師云:只爾一箇漆桶不會。

乃云:

  空手把鋤頭,飯裏有巴豆。步行騎水牛,蹴著脚指頭。

  人從橋上過,賺殺多少人。橋流水不流,却較些子。

  若恁麼提得去,方信道「彌勒真彌勒。分身千百億」。

  時時示時人,時人俱不識。

拍禪床下座。

.

景德傳燈錄

台州天台山紫凝普聞寺智勤禪師。

僧問:如何是空手把鋤頭?師曰:但恁麼諦信?

  曰:如何是步行騎水牛?師曰:汝自何來?

師有頌示眾曰:

  今年五十五,脚未蹋寸土

  山河是眼睛,大海是我肚

.

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古請益錄

== 洞山體佛 ==

師云:洞山垂語,要體得佛向上人,方有說話分。

萬松道:體得佛向上人,方無說話分!

  洞山已過犯彌天,萬松更彌天過犯。

  更有箇不識好惡底僧問如何是佛向上人,此喚作"望空啟告"

  洞山道非佛,此喚作"傳言送語"

  我且問你:佛向上人,還解問答麼?

張無盡.舉傅大士頌曰:空手把鋤頭,步行騎水牛,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。

皓布裩曰:此即頌得法身邊事,頌不得法身向上事。

無盡曰:請和尚頌。

皓曰:昨夜雨霶烹,打倒蒲萄棚。

.

續古尊宿語要

懶菴需禪師語.嗣大慧

陝府鐵牛,吞却嘉州大像,則且止。

只如傅大士道:空手把鋤頭,步行騎水牛,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。

明什麼邊事?

  無風荷葉動,決定有魚行。

.

御選語錄

大溈佛性法泰禪師

  欲識佛去處,祇這語聲是。

咄!傅大士不識好惡,以昭昭靈靈教壞人家男女。

被誌公和尚一喝曰:大士莫作是說、別更道看。

大士復說曰:空手把鋤頭,步行騎水牛,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。

誌公呵呵大笑曰:前頭猶似可,末後更愁人。

.

瞎堂慧遠禪師廣錄

舉僧問雲門:如何是透法身句?

門云:北斗裏藏身。

師云:諸人還透得也未?

傅大士云:空手把鋤頭,步行騎水牛,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。

  若喚作法身,入地獄如箭射;

  若不喚作法身,入地獄如箭射。

你作麼生透?參!

.

雪巖祖欽禪師語錄

  步行騎水牛,空手把鋤頭,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。

  一理足,萬事周。一塵起,大地收。

  機先別有活路,開口不在舌頭。

復有什麼人,同明如是事?試舉看!

僧問楊岐:如何是佛?

答云:三脚驢子弄蹄行。

仰山道:日午打三更。

  要見仰山即易,要見楊岐即難。

  要見楊岐即易,要會三脚驢子弄蹄行即難。

  會得三脚驢子弄蹄行。

  更有步行騎水牛,空手把鋤頭,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在。

  是汝諸人。

  且道與三脚驢子弄蹄行,相去多少?還辨明得出麼?

脫或未然,更聽一頌:

  老杜風前得句時,等閑開口便成詩。

  就中一著沒巴鼻,却把驢兒當馬騎。